省派第一书记南阳驻村扶贫工作调查 第一书记如何打赢“扶

来源:2017-02-22 09:33:14

  南阳驻村扶贫工作调查 第一书记如何打赢“扶贫仗”

  图/王伟宾

  □本报记者刁良梓本报通讯员高峰党一锋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必须把第一书记选准派强。

  2017年,是我省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南阳共有7个贫困县,713个贫困村,46.2万农村贫困人口,在全省扶贫攻坚进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2015年8月,22名省直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来到南阳,转眼已过去一年有余。

  省派第一书记在扶贫攻坚中如何真正发挥作用,真扶贫、扶真贫?记者走进南阳贫困村一线,追踪他们的奋斗足迹,探寻他们的工作脉络。

  基层党建基础设施打通扶贫两条“动脉”

  2015年9月,省物资公司驻内乡县瓦亭镇罗沟村第一书记武守岩刚入村便“摊上了大事儿”:村支部改选,村支书和副支书均未选出,村委班子全面瘫痪。

  “党群干群关系非常紧张,调研走访想找个带路的人都没有。”回想刚入村的困境,武守岩历历在目。

  武守岩心里琢磨,只有选个好支书、配齐班子,增强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快,在镇党委的协助下,村里选举、任命了村支书和副支书,完成了对村班子的调整。村里线路老化,武守岩和班子成员帮忙架设四五百米的新线路;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武守岩到省里争取扶贫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手中无米鸡不来”,武守岩说,村“两委”班子只有不断为群众谋福利,真正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领头羊”,才能在群众中间树立起威信。

  “基础设施先脱‘贫’,产业发展才能跟上。”南阳师范学院驻淅川县毛堂乡老沟村第一书记冷枫说。老沟村地处山区,1000多人居住在四道沟30多个自然村,交通非常不便。冷枫到任后,争取各项资金2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到省道3.5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目前老沟村共发展茶叶300多亩,发展软籽石榴400多亩。“利用省集体经济试点村专项资金发展200亩猕猴桃,帮助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梦想。”谈及今年的打算,冷枫笑得很灿烂。

  “牵牛要牵牛鼻子。”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韫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如人体的两条动脉,只有动脉打通了,才能有‘力量’助力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摘贫帽。

  对症施治精准帮扶托底政策解急难

  黄白相间的波尔山羊如今是方城县广阳镇新集村村民王玉武的“宝贝疙瘩”。两年前,王玉武省吃俭用半辈子终于盖起了二层小楼,然而一场大病就让他们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债台高筑。由于股骨头坏死,王玉武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三口仅靠几亩地的收入过日子。

  中原工学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李向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他家符合因病致贫的范畴,就积极为其争取低保名额,并利用到户增收项目资金为其购买8只波尔山羊,鼓励他养羊脱贫。如今,王玉武家中的山羊已经繁衍到12只,“年前卖了几只,终于过了个‘肥’年。”老王说。

  老沟村贫困户童群生大女儿患上尿毒症,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村里为我们一家四口都办了低保,还给我们争取了生态补偿款。现在,日子还算过得去。”童群生感动得直落泪。在老沟村,像童群生这样的贫困户有21户40人,全部享受到低保的托底保障。

  冷枫还通过向淅川县林业局争取专项生态保护资金,在村里组建起13人的生态护林员队伍,帮助张起朝等13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

  “很多贫困户大字不识几个,有的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出过大山,对政策一无所知,当疾病、天灾人祸或家庭变故等突然降临的时候,他们往往手足无措。”方城县二郎庙镇滹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迪克说,这种情况让人很痛心,我们除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资源帮扶外,更要用足用活现有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建立脱贫信心。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要输血更要造血,通过精准发展产业,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才更长远。”南阳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说,第一书记进村扶贫绝不能是一阵风,让村集体经济自身具备造血功能,为村里后续发展打下根基,才能让贫困户真正脱贫不返贫。

  内乡县师岗镇曹营村属于丘陵地带,干旱少雨,贫困人口众多。省烟草公司驻该村第一书记燕德兴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开展黄秋葵种植加工项目。去年11月份,燕德兴争取300万元扶贫资金成立了农业综合种植合作社,并与丹江源家庭农场合作,引导贫困户入股,通过两到三年时间,使黄秋葵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打造黄秋葵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力争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方城县二郎庙镇滹沱村成立的滹沱村同乐生态葡萄种植合作社已经红红火火开张了,驻村第一书记周迪克通过争取村集体经济试点村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总共200多万,作为集体经济入股,“今年秋天贫困户就能收到分红红包了。”周迪克忙并快乐着。

  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省派第一书记所在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各色产业,有的已经彰显成效,有的正在紧张筹划。

  2月3日,省教育厅驻南召县城郊乡竹园沟村第一书记刘禹佳春节假期还没结束,就从郑州回到竹园沟村,“不回来,心里不安生,想着赶紧谋划村里的养殖项目,这是村里的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一到位,就立刻启动后续工作。”刘禹佳忙得顾不上吃饭,恨不得一天24小时全部用在扶贫工作上。

  编后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扶贫不是简单的救济和支援,必须通过精准发展产业,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这才是治本之策。如果只是简单给钱给物“变”出一个新村、一个新家,不生发其内在活力,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那么这个村也好,这个家庭也罢,其下一步发展还是会有问题。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仅要摸透地方情况、选准发展路子,还要切实把组织优势化为扶贫优势,变组织活力为攻坚动力。健全、壮实村“两委”班子,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把扶贫工作转化成一种长效工作机制,真正长久地造福百姓。

  “必须把第一书记选准派强”,意义也在于此。

最近更新